10月12日,《光明日报》头版以《白山黑水,正把振兴的故事娓娓道来……》为题,向全国人民展现了新时代东北振兴的宏大叙事,展现了东北人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推动发展的精神气象和生动画面。文中对我校探索新举措,集聚人才科技优势,在推动工程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上走出一条产学研协同发展的新路径,赋能东北振兴发展情况进行宣传报道。
此次光明日报调研组的足迹遍布白山黑水的城市乡村、企业高校,精选典型、突出重点,总结发展成就,梳理经验做法,讲述了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东北故事、辽宁故事和人民故事、创新故事。此前,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赵建国、记者部主任陈劲松,光明日报社辽宁记者站站长刘勇等一行八人在7月19日到访我校,详细了解学校科研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队伍建设等情况,对沈阳工业大学在新时代赋能东北振兴的过程中,优化干事创业环境、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等方面作出的有益实践探索和取得的成绩给予赞赏和肯定。
喜迎党代会,奋进新征程。面对新使命新任务、新赛道新机遇,学校将聚力推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强化教育、科技、人才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践行“工业报国”使命担当,以实际行动更好回答“教育强国,工大何为”的时代命题,为实现东北振兴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持续贡献工大力量。
原文摘录如下:
沈阳工业大学是一所老牌工科院校,近些年来,在产学研一体化方面成果可圈可点。在这里,我们认识了两位既是学术“大咖”又是成果转化“大拿”的学科带头人。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杨理践身材不高,说话中气十足,一看就是不服输的“小老头”。他指着那些形似毛毛虫的机器人说:“它们是给深埋于地下的输油、输气管道做‘体检’的,我们研发的长输管道智能检测系统,打破了西方垄断,使检测费用大幅降低,只有国外标价的1/8。”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王德喜是个帅气的70后,他在干中学、学中干,由一个中专生成长为博士生导师,带着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百人科研团队,取得节能环保装备专利70多项。他说:“我们的成果大多成功进行了市场转化,在污染气体防治等方面形成了产业,年产值上亿元。”
亲历者说——沈阳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贾玉明:我们鼓励学科带头人以高科技企业领办者的双重身份创业,更好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同时推出“黄金股”制度,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权属等一揽子问题。这一举措,已累计为各方创造经济效益超过100亿元。
报道全文链接: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3-10/12/nw.D110000gmrb_20231012_1-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