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为树立教学中心地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校园网与校报将同步推出《师者之歌》栏目,重点宣传报道教学科研第一线的优秀教师,引导广大教师专心于教书育人,专注于教改创新,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人才做出新的贡献。
马贺,男,1981年生人,中共党员,理学院基础物理教研室教师,讲师职称,研究生学历,现任辽宁省纳米技术学会秘书。“大学物理”省级精品课、“大学物理”省级教学团队成员。主讲本科生大学物理、热学、大学物理实验、大学物理演示实验等课程,曾获2013年沈阳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教学能手”称号、2013年校教学优秀教师、2011年沈阳工业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主持参与校教改立项4项、获校教改成果奖3项,主编教材一本,发表教学论文3篇,获高等教育优秀论文二等奖。主要研究领域:材料物性研究及第一性原理模拟计算,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一项,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EI收录论文4篇。
初掌教鞭 虚心探索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刚刚踏上大学讲台的初期,由于没有实践教学经验,对新课程只是雾里看花,空有一身理论知识却有种有劲使不出的感觉。所以马贺老师一方面虚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和优秀教师请教,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并注意不断积累专业和教育教学方面知识,随时改进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注重各种教学环节的设计,讲求教学效果,重视与学生的互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马老师的课在学校授课质量评价中多次获得A级,这离不开马老师的不断努力。
认真备课 力求创新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备课应当分为两个层次,只有在‘背课’的基础上才能‘备好课’。教师的充分准备也会让课堂效果更好。”马老师上课时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马老师采用课堂讲授与演示实验、多媒体结合的方式,创建一个全新的热学课“讲授+演示实验+多媒体”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马老师的学生说:“马老师的物理课和以前的课程最大的不同是马老师会带着实验室的仪器来到课堂,许多书本上枯燥的物理知识经过演示变得不再那么单调。同学们的积极性都很高!”
投身教改 身体力行
马贺老师从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体会到,只有与时俱进,观念更新才能创造出活而不乱的课堂。他表示“教学要勤于思考,不能做一个只是“拿来主义”而毫无自己特色的老师。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刺激多方面的感观,给我们教学以设计灵感,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除了勤于思考,最重要的是要动手落实,这才是真正的成功途径。马贺老师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来组织课堂教学。他改变了以往单纯由教师讲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对知识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探索者,让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了师生互动的过程。一位理学院的学生回忆马老师的课堂时这样说:“马老师的课堂提问总是特别多,有的时候会让同学们上黑板亲自讲解题目,所以同学们上课时的注意力都很集中,学习热情也很高昂。”
科研教学 相辅相成
科研创新不仅能够把握学术前沿,而且能在科研团队中通过集体协作形成创造的“迭加效应”。马贺老师通过科研工作,实时掌握本学科发展的动态,紧跟学术研究步伐,并将其渗入到实践教学工作中,随时给学生介绍新技术、新成果以及实际工程应用情况等,使教学与科研形成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新局面。通过科研或实践锻炼是促进教学、提高学生素质一个很好的方法。科研和实践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宠辱不惊 感恩前行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马贺老师感触最深的是通过参加院级、校级以及市级的教学类的比赛,增进了与兄弟院校优秀教师的交流,吸取了他们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让自己不断进步。马老师坦言自己非常喜欢教师这个职业,“跟年轻的同学在一起让我的心态也很年轻,也能激发自己更多的教学灵感。”马贺老师表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应当多为同学服务,努力学习,不断提高,不负“优秀教师”这个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