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伟业,人才为本。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高校更是要依靠人才促发展。沈阳工业大学党委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按照省委部署要求,“带土移植”引才,“培土嫁接”用才,“改土育壤”留才,全面激活引才用才“一池春水”。
2月16日,在辽宁省委人才工作会议上,作为六个交流发言单位之一,省属高校唯一代表,校党委书记刘自康向全省展示了人才强校的沈工大范式。
突破瓶颈,创新人才引育模式
紧紧围绕工业经济发展需求,以产教深度融合带动人才创新引育。在政策制定上,出台六方面30余条举措,构建学校与产业一体化的创新生态体系,营造了人才引育的比较优势。近三年自主培育国家级人才3人,从南方引进国家级人才1人,同时引进剑桥、牛津大学毕业的国家级海外人才2人。在体制突破上,率先实施“一人双岗”,鼓励学科带头人和企业领创办者双重身份共存,找到了破解科研成果“只研不转”“只看不用”的金钥匙,学校科技成果在辽转化率不断攀升,高达87.4%。在激励保障上,学校对科技人员创办企业实施5%黄金股激励机制,理顺了学校与科技人员利益联结,极大地调动了其积极性。目前,教师在辽创办产业技术研究院5家、产教融合科技型领军企业17家,投资6.7亿元,年产值近20亿元,本地转化科技成果240余项。这一改革举措,已入选国家发改委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百佳案例。
搭建平台,激发人才使用效能
面对办学经费和实验设施不足等问题,立足实际,内部挖潜,垒土筑台,培土嫁枝,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给位子搭台子。拿出5个博士点院长职位公开招聘,先后有3名国家级人才走上院长岗位,今年底将实现全覆盖。创设全国首家“四个自信”研究中心,柔性引进1名长江学者和1名国家教学名师担任特聘教授。同时,坚持不看帽子只重能力,对青年人才赋予高级职称和学科带头人使命。80后日本留学归国博士白石首创国内心梗手术超快速诊疗仪和无辐射磁离子成像仪,王昊杰博士入职一年领衔完成400万以上科研项目7项。用资源换财源。坚持在博士教师招聘、研究生招生指标及团队配置上向高端人才倾斜,构建多学科各层次研发大团队。国家级人才、环化学院院长王德喜在学校支持下,率领百人团队研发170余项新技术,依托这些技术自主投资6700万,建立2家环保工程研究院和2家实体企业,去年实现产值4亿元,利税1.9亿元。抓协同促协作。立足学校多学科优势,切实做好带土移植下半篇文章,实现人才聚合效应。国家级人才、机械学院院长刘伟军与江苏引进的团队牵手创办辽宁激光增材制造研究院,树起国内学科方向领先大旗;国家级人才魏喆与张剑团队携手共创国家级工业设计研究院,递出东北首张工业设计名片;稀土永磁电机团队与环保产业技术团队联手开拓“工大电机”,去年产值翻4番;模式识别、智能控制、互联网通讯团队齐手构筑“天地网”,在武器装备、轨道交通和农业植保等方面开辟了崭新领域。
精准服务,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一池春水激活一池贤才。大力营造“人才为王、服务第一”的工大文化,严格立下“先学生再教师后干部”的工大规矩,不断优化“留者悦,外者来”的生态环境。真招实举留住人才。坚持一人一策,帮助特殊基础理论研究等人才,解决“拖家带口”实际问题,助力工程学科和材料学科首次跻身ESI全球前1%。举全校之力为国家战略基础和创新人才打开协同创新的广阔空间,助推科研经费从3000万提至2亿元。真金白银礼遇人才。年均投入3000万,实施院士后备、翔源学者、青年教师等培育工程,促进人才梯度开发。计划投入9000万建立工业技术研究院,让从事基础研究人员坐上“暖”板凳。真心诚意呵护人才。学校主要领导带头捐献绩效设立200万教学卓越奖,建立书记、校长“人才专线”,对省级以上人才提供一对一服务,全方位打造拴心留人的人才环境,推动各类人才奔赴干事创业的星辰大海。
下一步,学校将认真贯彻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发挥主体作用,着力打造工业科技人才队伍,为我省创建国家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工大力量。
新闻来源:辽宁省教育厅网站,2022年2月25日
相关链接:
https://jyt.ln.gov.cn/jyt/jyzx/zxlb/CE52D87B7ECF486884BEC076EC8959CF/index.shtml